農歷新年快到了,家家戶戶都在置辦年貨,各式各樣的調料自然也被列入了購物清單里。
前幾日,一篇標題為《北方調料造假中心”年產值過億 大老板開保時捷》的新聞又刷新了大眾的三觀?,F在就連調味料也能買到假貨了,讓“打醬油”的我們如何是好?想要好好活著真是不易,總有刁民想害朕!
記得最清楚的是,小時候尤其喜歡吃醬油拌飯,味道香而不膩,醇而不齁。之后很難遇到那時的味道,難道現在買到的就是假貨嗎?真假醬油到底有什么區別呢?
醬油的醇香來自于豆麥的充足日曬,使加入的曲霉菌、乳酸菌和酵母菌充分發酵,從而產生出潤澤的色彩、馥郁的香氣和咸鮮的味道。但逐利的人們,拿工業用鹽、自來水、色素和食品添加劑按一定比例勾兌一下就完成了“釀造”過程。其中,工業用鹽不能用作食品原料,其中包含有大量雜質和很多有害成分,如亞硝酸鹽是致癌物,以及一些重金屬,會傷害肝臟、腎臟。
可別小看了這么一個調味料,醬油的學問大著呢。
那些年,醬油還不叫“醬油”
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,就有醬油記載了。根據《周禮·天官·膳夫》中的記載,天子的飲食分為飯、飲、膳、饈、珍、醬六大類。那時的“醬油”,是動物肉剁成肉泥再發酵生成的油,和現在魚露的制作方法類似,被稱為“醢”(hǎi);若在造醬時加入動物血液則叫做“醓”(tǎn),他們共同構成了周天子飲食中的八珍之二,“淳熬”和“淳毋”??瓷先ズ孟窈芨叽笊?,其實就是肉醬油蓋澆米飯。
黃豆、小麥后來居上,成了醬油釀造的主要原料
后來,人們又嘗試了用黃豆、小麥釀制醬,在唐朝,工藝制醬得到了空前發展;到南宋時,“醬油”這個名字已經家喻戶曉。
到了清代,各種醬油作坊如雨后春筍,已有包括香蕈、蝦子在內的各種醬油,當時已有紅醬油、白醬油之分,醬油的提取也開始稱“抽”。本色者稱“生抽”,在日光下復曬使之增色、醬味變濃者,稱“老抽”。老抽較咸,用于提色;生抽較甜,用于提鮮。